"哎哟喂,49块大洋就这么飞喽!"站在闵行区妹妹家楼下,他捏着出租车发票直咂嘴。七月的阳光火辣辣晒在脑门上,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,倒像是给这"学费"标了个价。
妹妹捂着嘴直乐:"哥哎,你咋不早说?从虹桥坐地铁到咱这儿,撑死了十块钱!"这话像盆凉水浇下来,他盯着手机里刚下载的"Metro大都会"APP直发愣。屏幕上蜘蛛网似的地铁线路图看得人眼花,12号线、2号线、10号线......每条彩线都在嘲笑他这个外乡人。
第二天一大早,他攥着交通卡就冲进了七莘路地铁站。冷气混着人群的热浪扑面而来,站台上穿西装打领带的上班族们像沙丁鱼似的挤在一起。列车进站时带起的风掀起了姑娘们的裙角,广播里"叮咚"的提示音活像在催命。他学着前头人的样子"滴"地刷卡,心里还嘀咕着:"这玩意儿可比老家县城的三轮车高级多了。"
陆家嘴站钻出地面那刻,他差点被阳光晃瞎眼。东方明珠塔在蓝天底下闪闪发亮,隔壁环球金融中心的玻璃幕墙亮得能当镜子照。两个举着自拍杆的姑娘从他身边挤过去,香水味混着上海话飘进耳朵:"侬快点呀,再勿拍照太阳要跑掉喽!"他摸着发烫的手机摄像头,突然觉得昨天那49块钱的出租车费,买的不就是个教训嘛。
转2号线时他学精了,跟着戴红袖章的志愿者走。老爷子一口苏北腔:"小伙子去外滩?对面站台换乘,记牢看箭头!"车厢里穿汉服的小姑娘和拎公文包的老外肩并肩站着,头顶的电子屏显示下一站是南京东路。报站声刚落,呼啦啦涌进来一群举着小旗子的旅行团,导游的喇叭声震得人耳膜疼:"各位团友注意啦!咱们现在去城隍庙吃小笼包......"
外滩的江风带着黄浦江的腥气,对岸的摩天楼群像巨型的乐高积木。他趴在花岗岩栏杆上数轮船,背后传来咔嚓咔嚓的快门声。穿旗袍的大妈们轮流在"外滩"石碑前摆造型,丝巾飘得比风筝还欢实。卖冰棍的老阿姨推着小车从人群里钻出来:"赤豆棒冰要伐?老上海味道!"
豫园站出口的梧桐树荫下,卖糖画的老师傅正用铜勺浇出条飞龙。九曲桥边挤满拍照的游客,穿对襟褂子的茶馆伙计站在青砖门楼下吆喝:"碧螺春新茶上市喽——"他蹲在湖心亭边上啃鲜肉月饼,油纸包里漏下的酥皮渣引来一群胖鸽子。
南京路的霓虹灯亮起来时,他正坐在永安百货门口的长椅上揉脚。穿洛丽塔裙的姑娘们拎着购物袋从Zara里涌出来,街对面苹果店里透出的白光把排队的人影拉得老长。叮叮当当的观光小火车开过,车头戴鸭舌帽的司机扯着嗓子唱:"夜上海~夜上海~"
后来几天他彻底成了地铁通。徐家汇站连着六个出口让他转晕了头,最后跟着烤红薯的香味才找到正确方向。田子坊的石库门弄堂里,咖啡馆的爵士乐声混着油画颜料的味道飘出来。新天地的玻璃幕墙下,穿燕尾服的服务生正给露天座的外国客人倒红酒。
临走那天他在虹桥火车站数交通卡里的余额,妹妹发来微信语音:"哥,下回带侄子来玩,记得地铁票儿童免费哦!"广播里响起检票提示,他望着站台上方交错的高架轨道,突然想起老家门口那棵被砍掉的老槐树——城市发展的车轮轰隆隆往前开,有人怀念树荫下的象棋摊,更多人爱上了风驰电掣的地下铁。
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,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及时反馈,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。
按月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